起诉解除合同必须提前通知对方么?
向法院起诉对方解除合同,不需要事先通知对方。 ?
权利救济的方式分为自力救济和公力救济,在合同解除条件成就的情况下,以通知的方式向对方提出解除合同,通知到达时合同解除,是自力救济;合同解除条件成就后,不向对方发出通知,而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除合同,属于公力救济,无需事先通知对方。并非“通知是法院判决解除合同的前置程序“。
在现实生活中,在涉及合同解除的纠纷中,我们通常会碰到这两种情况:
1、原告在向法院诉讼以前已经通知被告解除合同,又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合同;
2、原告未向被告发出解除合同的通知,直接起诉要求解除合同。
第一种情况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原告既然在起诉前通知了被告解除合同,《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五百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通知载明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合同自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
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直接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的,合同自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一类诉讼是确认之诉,只需法院确认该合同已经解除即可。这一类情况要求法院解除合同,法院极有可能以原告的诉讼请求错误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这样一来合同极有可能恢复到原告要求解除前的状态。
第二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有些法院会以原告在起诉以前没有履行通知解除合同的义务为由而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或者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这一类做法是有很大的争议。大多数情况在合同解除的条件成就时,法院会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直接判决解除原、被告的合同。这种判决是有充分的的事实及法律依据的,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法院在向被告送达民事起诉状及其它法律文书时,相当于将原告要求解除合同的表示通知了被告,原告已经履行了向被告要求解除合同的通知义务;二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原告在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合同时必须先履行通知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合同解除的条件成就,民事起诉状送达被告的时间就是合同的解除之日。
第二种情形如果原告的诉讼请求要求解除合同的条件不具备,法院会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综上所述,对于起诉解除合同必须提前通知对方么这一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提前通知对方会存在不利于自己利益的风险,最好的做法就是直接起诉,这样做更符合想要解除合同一方的利益。您如果对此还有疑问的话,我们建议您想专业的律师进行咨询,律师会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做更有利于您的法律建议。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姜春律师,手机:13770831974
@姜春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高级合伙人,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2007年从事律师执业以来,已代理了数百起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其凭借深厚的法学...More>>
·发生婚外情怀孕赔偿多少钱
发生婚外情怀孕赔偿多少钱婚外情离婚赔偿包括两个方面: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物质损害赔偿的包括:因收集对方有重婚行为证据的花费、起诉费、......
·员工工资中有借款要扣除吗
员工工资中有借款要扣除吗根据《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将工资......
·加班工资能否以调休代替
加班工资能否以调休代替一、加班工资能以调休代替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
·一、外地人在上海买房子最新政策是什么?
一、外地人在上海买房子最新政策是什么?外地人在上海买房子最新政策是必须要满足在当地已经居住满三年的时间,还有就是必须要在大上海当地缴纳社会保险......
·舍友遇见欠钱不还怎么办
舍友遇见欠钱不还怎么办债务人不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可以与债务人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的,债权人可以持证据到法院起诉债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
·借款打借条的时候应该写清楚哪些内容
借款打借条的时候应该写清楚哪些内容一、借款打借条的时候应该写清楚哪些内容?1、应写清楚借款人和放款人的法定全名;2、应写清楚借款金额,包括......
·侵犯肖像权隐私权可获赔多少钱?
侵犯肖像权隐私权可获赔多少钱?现在的时代是网络时代,人们常常把自己的照片发到网络上,也在电脑上记录自己生活,那么安全隐私问题就有很大的漏洞,......
·被机动车撞伤后如何理赔
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对方全部责任,可以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来协商赔偿,也可以起诉要求赔偿,可以要求对方及对方保险公司赔偿护理费、康复费、交通费......
·离婚后孩子跟谁过 谁的意愿最重要?
离婚后孩子跟谁过,谁的意愿最重要?离婚后孩子跟谁过,最大的程度取决于子女的意愿;如果子女不能表达意愿的由法院根据双方实际情况来判定。《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