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手房屋买卖税费由哪方来进行承担?
二手房屋买卖税费由购房的承担其自身的购房交易税费,卖房的承担其自身通过出售房屋所得收益应缴纳的税费;但自2006年国家出台“国十五条”,其中规定,“从2006年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
(一)买方
1、契税:二手房交易税费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1.5% (商用用房或大于144平米的税率为3%);
2、交易服务费:建筑面积(平方米)×3元;
3、交易印花税: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0. 05%;
4、产权转移登记费:50元(每增加1人加10元,买家为单位的80元)。
(二)卖方
1、交易服务费:建筑面积(平方米)×3元;
2、交易印花税: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0. 05%;
3、土地出让金:二手房交易税费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1%;
4、解困房: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1%;
5、商品房:土地出让金按基准地价 × 3% × 未交土地出让金的建筑面积;
6、分摊费用:
成交价/总面积×分摊面积×10%(10楼以下)
成交价/总面积×分摊面积×20%(10楼以上)
7、个人所得税: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1%(房改房自用满五年,且是唯一生活用房的免征);
8、营业税及附加税: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5.5% (房产证或购买时契税完税证未满五年)。
二、其他法律规定
买卖房屋的税收,国家列明买卖双方各自应承担的费用标准,各项费用应由谁承担清晰可见,购房的承担其自身的购房交易税费,卖房的承担其自身通过出售房屋所得收益应缴纳的税费;但自2006年国家出台“国十五条”,其中规定,“从2006年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
按国家相关部门规定,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及土地增值税、教育附加费均是卖方支付的,前二者是房屋卖出所产生,而卖方就是所得者,所以,这以上税费由卖方支付才是合理的。但这几个税费所占比例较大,就成了卖方定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很多卖家相应降低房价,搞一刀切,净收房价,所有税费由买方负责了。不过生意场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当各自认为物有所值时,买卖就成功了。
在购买二手房的时候,不仅要对于房屋的产权证明弄清楚,而且还需要对房屋的一些手续,过户费用了解得明明白白,二手房买卖过程当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契税的缴纳,一般情况下,是由购买的一方来进行税费的缴纳,这是法律规定的。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姜春律师,手机:13770831974
@姜春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高级合伙人,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2007年从事律师执业以来,已代理了数百起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其凭借深厚的法学...More>>
·债权人追债的方法有哪些
债权人追债的方法有哪些一、债权人追债的方法有哪些第一招:防患于未然是最高境界法官认为,进入诉讼程序、用法律武器追债,是企业和个人不得已......
·两人离婚房子怎么办理?
财产分割问题是夫妻离婚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没有进行过婚前财产公证过的,财产的归属问题很难明确,也就很难进行分割。而其中房产是较重要的组成成分......
·离婚前贷款买的车如何处理1
离婚前贷款买的车如何处理1,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贷款买的车属夫妻共有财产,因此所贷的欠款也是夫妻共有债务。男女双方对于还贷方式应当协商处理,不是女......
·在我国一方出轨离婚能离吗
其实在当今时代,您关于婚姻的传统观念还是至少在结婚以后,夫妻双方之间应该是互相坦诚相待的。出轨肯定会从根本上破坏夫妻之间的感情,而且在绝大多......
·父母欠债可封子女的财产吗?
公民在有欠债的情况下,如果一直不偿还,那么债权人很有可能就会去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之后再向法院提起诉讼。而此时财产保全,其实也就是查封债务人的......
·一、购房时没有房产证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吗?
一、购房时没有房产证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吗?购房时没有房产证的房屋买卖合同也是有效的。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
·柳州市房屋拆迁补偿价格标准?
柳州市房屋拆迁补偿价格标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老旧的房屋面临拆迁,房屋拆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拆迁补偿。柳州市也是一样,柳州的房......
·撞死人赔偿标准
撞死人赔偿标准1、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2、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
·关于偷税漏税的法规有哪些?
关于偷税漏税的法规有哪些?关于偷税漏税的法规有:《税收征收管理法》、《刑法》等。按照刑法第201条规定,偷税罪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伪造、变......
·老股转让需要过股东会吗
视情况而定。如果是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如果是股东间相互转让股权,就不必经股东会同意。法律依据:《公司法》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