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厂房拆迁也有补偿吗?相关规定有哪些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兴建厂房进行各种各样的产品生产。有的人是自己建造厂房,有的人是租别人的厂房进行生产。厂房是他们赖以生产的家园,如果遇到拆迁,租厂房拆迁也有补偿吗?那是肯定有的,只是补偿的标准会不同,的我们在这里为您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租厂房补偿公式
补偿金额=租金差价【(重新租赁租金-原租金)×剩余租赁时间】+设备搬迁安装费+解聘员工的安置补偿费+停产停业损失(营业面积×每平米补偿标准)+奖励和补助+其他无形资产损失;
二、租厂房补偿标准
承租房屋经营的企业在拆迁中可以获得的补偿项目大概有以下几类:
1、剩余租赁年限的租金差价的补偿;
2、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
3、设备拆卸安装的补偿(主要针对于大型或者精密生产设备);
4、搬迁费(设备、生产原料、基础设施、可拆卸地上附属物等);
5、解聘员工的安置补偿费;
6、关于因拆迁导致的其他无形损失(导致不能完成订单等造成的违约金承担等);
7、奖励和补助;
8、自建房的重置成新补偿;
9、其他
涉及到承租土地自建房屋的,较上述而言,多了关于房屋的补偿部分。该房屋补偿的计算,需要分情况讨论,以国有土地上自建为例:一是取得合法审批手续建设的;二是没有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的房屋(可能被认定为违法建筑)。实践中,关于该房屋的补偿主要是房屋的重置成新价。
三,被拆迁人如何维权
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承租人在拆迁中要争取合理补偿,必须解决这两大问题。
1、通过法律途径顺利的切入和拆迁办谈补偿,就属于承租人的补偿项目自己谈,自己签署协议,自己领取补偿款。
2、了解拆迁项目的政策,熟悉拆迁流程和相关法律规定,懂得如何和拆迁办周旋,提高谈判地位,获取谈判筹码,必要时提起行政诉讼搭建谈判平台。
四、(被拆迁人)承租人如何和拆迁办谈判?
在拆迁中,承租人不是被认可的谈判对象,承租人应先解决谈判地位问题。取得地位之后,和拆迁办谈判前,做到知己知彼。以行政调查为基础,行政诉讼搭建谈判平台为手段,掌握有效的谈判技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租厂房拆迁也有补偿吗?,想必您一定有了简单的了解。如果是合法签订合同是会有补偿的。但是补偿的金额还是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判定。如果在拆迁过程中有什么不合法的地方,可以去相关部门投诉,国家是会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所以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姜春律师,手机:13770831974
@姜春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高级合伙人,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2007年从事律师执业以来,已代理了数百起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其凭借深厚的法学...More>>
·该怎么认定劳动关系
该怎么认定劳动关系我国《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
·交通事故工商个体户的误工费如何举证
交通事故工商个体户的误工费如何举证如果受害人没有固定工作(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待业青年或在校学生等),应提供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合同主要条款有哪些
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合同主要条款有哪些?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合同主要条款一、词语含义及合同条件对合同中常用的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进行解释,赋......
·遗嘱不公证有效吗 没有经过公证的遗嘱要怎么处理
公民在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订立遗嘱,就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等,其中做好了遗嘱之后,有的人担心遗嘱是无效的,就会选择办理公证......
·偷税漏税追责期限一般是多久?
偷税罪的追诉期为5到10年,另外,漏税是指纳税人并非故意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对漏税者税务机关应当令其期限内照章补缴所漏税款;逾期未缴的,从漏税......
·城里的房屋拆迁不给货币补偿只给安置房,合法吗?
一、城里的房屋拆迁不给货币补偿只给安置房,合法吗? 房屋拆迁只有安置房不给货币补偿是不合法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被拆迁人有权......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书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书,其目的是分清事故责任,为依照交通法规和其它规定对肇事者作出正确恰当的处分,同时也为以后事故损......
·刑事诉讼法从轻处罚的情形有哪些?
在民事主体实施了违法行为之后,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刑法规定了一些从轻处罚、从重处罚的规定,刑事诉讼法从轻处罚的情形有哪些?根据刑事法律的规定,这......
·传染病防治失职罪
一、概念及其构成传染病防治失职罪,是指从事传染病防治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情节严重的行为。(一)......
·员工擅自离职公司可以扣工资吗
不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工资,非法克扣工资或者拖延支付的,应承担相应责任。在员工不辞而别的情况下,劳动者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