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恢复劳动关系生效时间
一、恢复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是哪些
劳动合同法第48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1、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第四十五条劳动合同期满,有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但是,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规定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
?二、恢复劳动关系生效时间?
1、仲裁裁决裁定撤销单位的解除劳动关系通知,自仲裁裁决送达你们双方当事人之日起生效,仲裁裁决一经生效双方就应自动履行。不用再另行规定履行时间。?
2、你们的领导关系恢复,你就应自动复职,因此你应该主动找单位协商安排你的工作。不应被动的等待通知。?
3、你应该在签收仲裁裁决之后就去单位要求安排工作。不用管单位是不是起诉,你先去和单位协商,如果单位起诉了,法院会通知你,你再准备和单位打官司。如果你不去找单位,就会让单位钻空子,单位就会说都裁定恢复你的劳动关系,可是你不来单位等等,也会以此为由再次解除你们的劳动关系。?
4、你找几个见证人现在和你一起去找单位要求安排工作,如果单位以要起诉为由不给你安排,你也有证人证明你去找过单位。?
从以上文章可以知道,用人单位私自解除了和你的劳动关系是违法的行为,用人单位需要按你在这个公司工作的时间,给你进行应有的赔偿,根据法律规定,依照你每做满了一年就付给你2个月的工资给你进行赔偿。以上文章就是解决申请恢复劳动关系生效时间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姜春律师,手机:13770831974
@姜春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高级合伙人,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2007年从事律师执业以来,已代理了数百起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其凭借深厚的法学...More>>
·2023侵犯肖像权赔偿多少钱
侵犯肖像权赔偿多少钱对于侵犯肖像权的赔偿,没有具体数额规定。但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应当依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以及侵权人的获......
·刑事犯罪中止裁定方式是什么?
刑事犯罪中止裁定方式是什么?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共同财产汽车卖了分配是平均分吗?
共同财产汽车卖了分配是平均分吗?车辆其实和其他财产一样,如何分割都要分情况。车辆如果是夫妻共同财产,那么,车辆和其他财产一样按照夫妻共同财产......
·民事判决书(指定监护人案件用)
法院诉讼文书样式65 (××××)×民特字第××号 起诉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
·重新申请司法鉴定的法定时间都有哪些要求?
在我国的民事案件中,如一方提供的证据不能够得到法院的完全支持下。相应的一方可以提出司法鉴定这一程序,确保自己提供的证据证实有效切具有法律效力......
·2018年醉驾罚款多少钱?
2018年醉驾罚款多少钱款对酒驾的处罚,没有最新的规定,目前仍然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执行。一、酒驾的概念: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合同抵消要满足哪些条件?
合同抵消要满足哪些条件?当事人双方互负债务互享债权是法定抵销和约定抵销的一个共通点,只是约定抵销对于标的物的种类、品质没有特别要求,对于双方所......
·法院缺席判决会怎么样?
法院缺席判决会怎么样?法院缺席判决的情况下,是可以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缺席判决,原本专指民事诉讼中法院在一方当事人缺席时所为的判决......
·抵押担保公证是什么?
抵押担保公证是什么?(一)依据司法部《公证机构办理抵押登记办法》,申请人(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向公证机构提交下列材料:1、申请人和代理人的身份、资......
·年休假规定天数条例
对于即将在公司上班或者说已经上班的朋友们来说,在公司上班不免遇到紧急的事情需要休假,但是对于国家规定的年休假规定天数还不是很清楚。对于还没有......
·在离婚案件中
在离婚案件中,人民法院在确定子女抚养费的数额时,一般是根据以下三大标准来确定:1、子女的实际需要。2、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3、当地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