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撤销假释的情形有哪些
一、申请书撤销假释的情形有哪些?
假释的撤销,是指获得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又犯新罪或者被查出前罪宣判前有漏罪没有宣判,或者在假释考验期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管机关的相关规定,被人民法院裁定收监执行刑罚的执法活动。刑法规定获假释的犯罪分子具有下列法定情形之一,撤销假释:1、在假释考验期内又犯新罪,无论所犯新罪的性质和形式,也无论所犯罪行会被判处何种刑罚,都应当撤销假释。2、获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满后才被发现所犯新罪,如果发现的新罪是在追诉时效内的,也要撤销假释。3、获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现有在前罪判决之后没有判决的漏罪,并且没有超过追诉时效,不论其漏罪的性质,应判何种刑罚,都要撤销假释。4、获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违反下列规定之一,撤销假释:(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3)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监督机关批准。
二、撤销假释后罪犯怎样处理?
1、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犯新罪,无论所犯新罪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是重罪还是轻罪,都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71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即对新罪作出判决,将新罪所判处的刑罚与前罪没有执行完的刑罚,再按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数罪并罚,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将其收监执行。2、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如果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原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而且该罪没有超过追诉时效的,也应当撤销假释,对没有判决的罪作出判决,将新作出的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与原判决所判处的刑罚,进行数罪并罚,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但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减掉。3、在假释考验期内,被假释的犯罪分子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对于被假释的罪犯,在假释期间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假释的建议,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撤销假释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审核裁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假释的,由公安机关将罪犯送交监狱收监执行尚未执行完毕的刑罚。以上资料就是针对,申请书撤销假释的情形有哪些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假释期间违反国家规定和监管机关的相关规定的话,法院会对假释进行撤销。这就要求犯罪嫌疑人在假释期间一定要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并且从内心深处遵纪守法,不再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情。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姜春律师,手机:13770831974
@姜春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高级合伙人,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2007年从事律师执业以来,已代理了数百起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其凭借深厚的法学...More>>
·怎么收集电子证据 电子证据如何进行收集
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依托的电子数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具体该怎么收集电子证据呢?在实际生活......
·父母房产生前过户给子女还是死后继承哪一种最好?
父母房产生前过户给子女还是死后继承哪一种最好?一、父母房产生前过户给子女还是死后继承哪一种最好?当然是生前过户好了,因为人在活着的时候一......
·留守儿童监护人认定依据是什么?
留守儿童监护人认定依据是什么?只要留守儿童的父母还在,他们的监护权都不会被改变,但如果父母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他们是有权利将他们的孩子托管......
·对部分遗产放弃继承权可以吗?
对部分遗产放弃继承权可以吗我国现行继承法对此未做明确规定。一般认为,继承权具有不可分性,只能全部接受或者全部放弃,而不能附加任何条件,不允许......
·法院对虚开抵扣税款发票罪的裁量标准是什么
法院对虚开抵扣税款发票罪的裁量标准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9条规定,犯本罪的,依照第1款的规定处罚,即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劳动合同解除几种情形?
劳动合同解除几种情形?一、劳动合同解除几种情形(一)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情形(1)当劳动者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直接解除劳动合同,不......
·人民检察院国家赔偿工作规定都有什么内容?
如果对于我们国家的相关工作人员,当他们因为某些个人案件,而被国家赔偿的情况发生时,那么他们可能会通过检察院的相关举措来进行维权,所以我们来了......
·多少造价的工程必须备案
看具体情况定,各个地区略有差别,常规的规定是30万以上需要招标备案,也有个别单位要求10万以上就招标备案。根据《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
·一、离婚协议小孩抚养费主要参考哪些因素?
一、离婚协议小孩抚养费主要参考哪些因素?子女抚育费的数额,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子女的实际需要;2、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3、当地的实际生活......